111年度會刊精選文章分享
日期:2023-05-29

台灣食品安全之再精進

謝定宏

前衛生署食品衛生處副處長

摘要

人類在歷經新冠肺炎疫情長期的衝擊下,食品及餐飲產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戰,其中最大的改變,就是在通路方面的因應,這種變化也賦予通路或物流業對食品安全維護應負的責任。在過去八年內,政府有關單位陸陸續續推動相關管理機制,但是,全面性的法規支持環境顯然還是不足。本文藉由此次在疫情的影響下,台灣食品產業如何面臨未來食品安全管理的新趨勢,參考全球食品安全倡議(Global Food Safety Initiative, GFSI)要求的發展方向,希望透過相互認可的制度、提升消費者的信任度、繼續加強食品安全管理、建立必要的食品安全計畫,並透過獎勵及補償制度,大力推動通路業者食品安全文化制度,將行為科學及社會科學導入企業文化中,期望發揮其深遠的影響力,有助於改善全球的食品安全問題。

關鍵詞:新冠疫情、通路業、全球食品安全倡議、食品安全文化

一、 台灣食品業的現況和應對疫情的策略

(一)台灣食品業的現況

新冠疫情於109年1月爆發之後,全球各地產業紛紛停工,停產和限制人貨往來,嚴重的影響各行各業。由於飲食關乎民生基本需要,雖然,食品業在疫情期間所受衝擊,相對於其他產業為小。不過,食品廠商仍面對不少挑戰,包括:111年1到5月間,受俄烏戰爭及貨運缺櫃影響,國際農產原物料及油價延續去年二位數成長走勢,帶動民生物品價格的持續上揚,但是食品業總產量仍創造年產值6,546億元,年增4.1%。

目前台灣約有7,000多家食品工廠,僱用150,000名以上員工,食品業佔整體製造業產值比重約為4.8%,是台灣第八大製造行業。當疫情肆虐全球之際,台灣食品業整體產值仍可保持增長,主要是因為台灣的疫情相對緩和。儘管國外市場萎縮,導致食品出口於109年減少9.88%,致使廠商的經營策略轉趨保守,但國內市場的需求卻仍然旺盛。以109年為例,水產、肉類、蔬果加工保藏業及非酒精飲料製造業的產值,年增幅均超過8%,推升整體產值呈現正增長(康彰榮,2021)。

(二)食品產業面臨的挑戰和轉型

有鑒於近期疫情的升溫及反覆無常的變化,台灣食品業仍須面對不少的挑戰。亞洲卓越的顧問科技公司 beBit TECH 微拓科技,於111年6月9日發布《食品產業市場與產業趨勢白皮書》調查研究顯示,在餐飲業部分,當疫情過後,民眾對於內用還是會感到擔憂,如何建立消費者對於餐飲內用的信任感,並發展兼顧美好飲食體驗及低接觸服務的新互動模式,已成為各大餐飲業者當前的重要課題。在食品產業部分,因為民眾擔心外出用餐有染疫風險,使得家中自煮的頻率大幅提升,更帶動生鮮/加工食品的消費。若從年齡區間進行交叉分析,25歲以下的年輕族群最為顯著,疫情期間不僅高達50%的受訪者表示,將增加對生鮮食品的消費。疫情後,增加消費的比例不減反增,預期上升約62%,初步分析其主要原因,方便及選擇的多樣化、成熟的冷凍冷藏與運送技術及綿密迅速的運送網絡,是獲取25歲以下年輕族群青睞的關鍵。最重要的是食品產業各個通路,在疫情期間的表現,線下通路明顯受到疫情衝擊;反之,數位平台則有大幅度增長,48%民眾增加「電商平台」的使用頻率、47%增加「外送平台」的使用頻率,也有34%民眾增加了使用「品牌電商」的頻率。值得一提的是56歲以上的族群,高達53%的受訪者表示,增加在「品牌電商」上的消費,顯示資深市民在消費行為數位轉型的過程中,對品牌的追隨與認定明顯高於其它世代。這段期間促使業者紛紛採取應對策略,加快建立網上銷售渠道,無論將來的疫情趨緩與否,網上消費已成為主流模式,食品業開通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已是大勢所趨(賴俊明,2022)。

    另外,部分專家也憂慮食品運輸過程會成為病毒傳播途徑。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曾於2020年底警告,一些海內外動物來源生鮮食品加工後,流通的市售場所,曾出現聚集性疫情,不僅令消費者擔心,也影響到相關食品產業的供應鏈(康彰榮,2021)

  這場疫情也將促使食品產業進行大規模的改革和創新,如知名媒體Food Manufacturing分析疫情對美國食品業界的影響,認為傳統的食品產業模式已逐漸不適用於將來生活型態的需求,並提出未來產業的新趨勢。首先,供應鏈必須更加靈活和更具彈性,避免突發事件影響供應鏈;其次,消費者的環保意識日增,品牌必須與環保和綠色能源結合,例如:減少包裝材料,才能提升顧客忠誠度;再者,消費者的滿意度通常與食品的新鮮度成正比,因此,縮短貨物運送時間非常關鍵。在這情況下,廠商將爭相引入區塊鏈技術,以實現去中心化,務求縮短物流時間,而此舉將成為食品業的一大趨勢(康彰榮,2021)。

二、台灣食品安全之再精進

(一) 通路的食安責任

根據政府的統計資料顯示,台灣的食品原料商、食品添加物供應商及食品製造業者總共約4萬多家,連鎖通路商則約40家,規模最大的前13家就涵蓋了約95%的食品供應及製造商,九成民眾曾在連鎖賣場採買食材。然而,據《康健》在105年的調查顯示,有42.7%的消費者曾在通路商買到酸敗、過期、食用後上吐下瀉的劣質食品,更有四成的消費者不滿每次食安出問題,通路商的作為只是下架、退貨。一般而言,一個商品要上架到通路上,至少要有幾個規費,如:上架費、商品銷售抽傭、物流費。在這三個主要費用之下,尚須考量各個商品的知名度及店家對業績的需求,再加上年度業績獎金、月份業績獎金、週年慶贊助、展店贊助、各種節慶贊助(如:中元節、端午節…等)、退貨物流費用、新商品押金、新商品上架電子交易平台費用…等。最後,將這一堆費用歸納為一個數字「65%」,也就是說一個100元商品,到消費者手上的價格大約要扣除65元,才是生產廠商實際到手的數字,就是35元,而這個數字包含:廠商的利潤、人員、材料、管銷、設備折舊、廣告、稅金…等費用。因此,如果我們以毛利20%來推估,那廠商的材料與製造成本只能在28元。足見在食品安全的領域中,台灣地區所發生各種大大小小事件,一直都是由通路商主導,卻由生產者來承擔法律上的責任。這在「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」近年來修法的走向,一直朝著加強嚴刑重罰;甚至違反行政法的除罪化原則來看,就刑法有責性部分,未免對製造業者有所不公(王暄茹與林慧淳,2016;Yuyumy,2013)。

職是之故,在102年12月2日,立法院「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」做出決議,建請衛生福利部與經濟部必須提案修法,要求各通路商負起連帶責任,在食品上架前,要檢附相關檢驗合格證明,做好初步把關。政府相關單位也自104年起,陸續公告管理通路源頭相關的法令、指引,並展開輔導計劃。首先,衛福部食藥署推動「即食熟食衛生安全品質提升效益評估研究」計劃,輔導大賣場熟食區建立食品安全管制系統,導入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(HACCP)管理方法;接著,食藥署在104年底公布「理想食品及農產品通路商企業指引」,推動賣場、超市、超商進行供應商評鑑,確保商品衛生、安全及品質。同時間,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號召大潤發、統一超商、全家、家樂福等11家大型通路業者,加入「食安守門站」。105年7月31日起,食藥署強制食品通路商必須落實食安一級品管(自主管理),如:金針、蜜餞、蘿蔔乾、即食鮮食、截切生鮮蔬果、現場調理即食品等6類產品,皆需進行檢驗,且需提出「食品安全監測計劃」(王暄茹與林慧淳,2016),並要求通路業者也必須有建立基本登錄系統及追蹤追溯系統的責任。另外,為了因應外送平台的快速崛起,政府於108年9月19日訂定「網路美食外送平台業者自主衛生管理指引」,並於110年9月30日修正。政府上述的所有作為,似乎已經對通路商展現管理的決心,但是經過仔細的觀察,其實多為不具法律效力的指引,缺乏整體性及具誘因的政策(王暄茹與林慧淳,2016;陳鈞,2013)。

(二) 管理的再精進建議

  目前全球食品安全標準趨向於全球食品安全倡議(Global Food Safety Initiative, GFSI)要求的方向發展。該倡議主要由非政府間的跨國平台崛起,目標在於加強全球食品安全,增強消費者的信任度,建立必要的食品安全計畫,透過食品供應鏈改進效能,並藉由提供知識交換平台及透過食品零售商、供應商、製造商與認/驗證機構之參與,共同討論食品安全議題,達到一致和客觀的符合性標準,減少不必要的重複驗證評鑑。迄今被GFSI承認的認證標準已經多達10個,包括:SQF(美國)、BRC(英國)、IFS(德國、法國)、FSSC22000、CANADA GAP(加拿大)、GAA BAP(全球水產聯盟水產品加工標準)、GLOBAL G.A.P、GRMS(全球紅色肉標準)、primus GFS、DUTCHHACCP(荷蘭)及Synergy 22000、良好農業規範及HACCP等。值得注意的是「中國HACCP」(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)已獲得GFSI的技術性認可,為第一個獲得GFSI認可的國家/政府標準(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,2015;阿餅,2016)。

  現在GFSI正在推動全球的「一證通行」,可大大的減少重複認/驗證及稽核頻率。美國前20強的零售商和生產商中,已有17家通過GFSI標準體系的認證,可見其對全球巿場的影響力。由於GFSI認為單靠食品安全管理系統(FSMS,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),如:ISO相關系統和HACCP驗證,並不能保證供應商的食品安全,必須結合兩個以上的系統,再加上各種作業規範,如:「良好製造規範 (GMP, 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)」、「良好農業規範(GAP,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)」、「良好配送規範(GDP, Good Distribution Practice)」和「良好供應規範(GSP, Good Supply Practice)」等,始能形成一個完整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。故建議政府相關部門,如:經濟部、行政院農業委員會、衛福部…等,組織專案小組,委託具公信力之民間機構積極推動,取得GFSI的認可,並且通過修法,如:工廠管理輔導法、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、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、…等,增列相關管理規範,推動國際間相互認可的食品安全制度,才是落實通路食品安全管理的道路(阿餅,2016)。

  此外,如上所言,通路商一直站在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後,在營利之路上都是走在前端,而且食品安全事件不只發生在台灣,而是全球性議題。近年來,國際食品安全專家發現,只是一味地加強法規要求與強度,並沒有太大的效果;還必須從行為及思想的層面去影響改變食品從業人員,才有辦法確保食品的安全。所以食品安全管理系統便從過去的硬科學邁向軟科學,此即為食品安全管理系統的重要轉捩點。

將行為科學及社會科學導入企業文化,應可發揮其深遠的影響力,徹底的改善全球的食品安全問題,食安問題才會因而減少。然而,行為層面的改變是複雜的,它需要領導者對食品安全的承諾,並且把食品安全視為該組織的價值;而食品安全文化是由上而下的政策,從領導者至最前端的工作者,組織裡的每一個階層都應該確實實施。所以,導入食品安全文化時,考慮每一個相關層面是相當重要的過程,這就是系統性思考,即採用非物理性因素的管理,進而持續精進。食品安全文化在食品安全管理上,通路也扮演非常重要的教育角色,國外已有許多通路,教育消費者怎麼認識、選擇對社會環境友善的食品(徐凡珺,2019)。我國已經於今年四月通過食農教育法,將公私立部門協力合作糧食取得、地產地銷、多元推動管道、獎勵措施及寬列預算等均予法制化,希望從小教育小孩及民眾,認識產品到餐桌上食物的正確觀念。只是目前食農教育推行多在公部門,如果委由私部門,例如與民眾生活飲食息息相關的通路業者,請他們由獲利的經費中,挪出一定比例的食品安全教育宣導支出,相關政府機關則給予不同的獎勵,如:給予稅賦的抵減、年度績優單位的實質獎勵、查核檢驗次數的彈性處理或行政處分審酌程度的減免等,都是可以研究的方向(徐凡珺,2019)。我國將來透過公私立部門協力合作的推動,我們企盼盡快使食品衛生安全管理的區塊鏈能夠更加緊實!

參考資料

1. 王暄茹、林慧淳,2016年7月29日。11家連鎖賣場大調查:哪家最能讓你安心採買?採自https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article/72682

2. 阿餅,2016年4月18日。台灣食安標準脫軌國際,怎麼辦?採自上下游新聞 News & Market。https://www.newsmarket.com.tw/blog/83912/

3. 康彰榮,2021年9月3日。台灣食品業現況和應對疫情策略。香港貿易發展局。採自https://research.hktdc.com/tc/article/ODQxNTU4NDIw

4.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,2015年7月16日。全球食品產業鏈品質安全提升思維與作為分享會。採自公告頁面https://www.firdi.org.tw/Bulletins_Detail.aspx?BulletinID=30000818

5. 徐凡珺,2019年11月15日。以行為科學管理食品安全系統。108年度工業局振興計畫研究。採自https://reurl.cc/qL8eq0

6. 陳鈞凱,2013年12月2日。賣黑心食品,超商、賣場未來也要負責。今日新聞。採自https://reurl.cc/WGL9M5

7. 賴俊明,2022年6月10日。beBit TECH 《食品產業市場與產業趨勢白皮書》公布疫情前後三大消費者行為變化。經濟日報。採自https://money.udn.com/money/story/5635/6379499

8. Yuyumy,2013年6月21日。別一直怪廠商 食品安全其實我們自己也要負責啊!採自美食網粉絲頁https://e-info.org.tw/node/86727

 

回上頁